历史非选择题部分
2013-08-05 09:48:25 -0400
TOTK. TK
练习一
27.(1) 基本方针:“一国两制”
(2) 应用 : ① 1982 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 邓小平提出按“一国两制”的构想收回香港的主权。② 1984 年,中英签署《联合声明》规定: 1997 年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设立特别行政区。③ 1990 年,全国人大通过《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把“一国两制”方案更加具体化。④ 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成功回归祖国。
(3) 历史意义: ①香港、澳门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澳门被侵占的国耻,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共同发展的新纪元。②标志着我国在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③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28. (1) 政治:杜鲁门主义。经济:“马歇尔计划”。思想: 和平演变。军事上建立北约组织。 (2) ①根本原因: 经济发展的需要。②现实因素: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的丧失。③外部因素: 美苏争霸的影响。④思想渊源:源远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⑤可能性: 欧洲宿敌法国和德国的和解。
(3) 奠定基础: 二战结束后初期美国对日本进行政治、经济民主化改革,废除其封 建因素。 政策指引: 政府与企业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 美国援助:美国政府的援助与扶植。
有利契机: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的军需订货剌激日本经济发展。 科教兴国: 发展教育,尊重知识,优待人才。
练习二
30. (1)不同点:明代“机房”主要为手工劳动,民族企业是机器生产。 特点:近代民族企业多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2)一战期间
⑶迅速发展的原因:辛亥革命的推动;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衰落原因: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加大对华经济侵略。
⑷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31. (1)重大事件:经济大危机爆发。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3)胡佛政府:自由放任;罗斯福政府:实行新政。实质: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 (4)①防止泡沫经济或虚假繁荣, 避免市场经济的盲目性的。②充分发挥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练习三
27. (1)历史进程 :1840 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后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4 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1901 年中国被迫和 11 国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 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原因 :1840 年以来,中国军民抵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为捍卫民族尊严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2)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担负了反对外来侵略的重任。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结束了数千年封建的剥削制度,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
(3) 观点一: 同意: 从天京变乱和革命纲领的空想性强调这场运动不具备为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体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价值观。
28. (1)意愿:思念故乡,渴望祖国统一。说明: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2)1949年国民党在大陆垮台后退守台湾,形成了台湾与祖国大陆暂时隔离的状态。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目前妨碍台湾与祖国统一的政治因素主要是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
(3)孙中山是中国国民党前身同盟会的创始人;是中华民国的创立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国民党主席访问大陆,促进了两岸的和平发展。 29. (1) 改革由经济方面转向政治改革。结果导致苏联解体。
(2)19 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欧洲的联合、日本的崛起以及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多极化趋势出现;在苏联解体后,多极化趋势加强。
(3) 苏东剧变使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到重大挫折,但它只意味着苏联模式的失败,社会主义运动可以从中吸取教训,继续发展。
练习四
31. (1)英国。 市场需求。
(2)从蒸汽机到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 石油。
(3)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发展,为世界市场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科技革命中发
展起来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技术手段。
(4)情况:参与国际合作,企业效益提高;单纯靠加工订货,获利微薄。建言献策:发展自主品牌产品;增加科技含量;提高核心竞争力;遵守规则努力建立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Back to hom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